首页 > 聚焦区域 > 郫县沱江河华丽蝶变生态景观走廊

郫县沱江河华丽蝶变生态景观走廊 成都西门口卫星城建设一年出形象


河岸杨柳依依,河中流水潺潺,造型别致的河心岛点缀其间……金秋十月,一项民生工程—郫县沱江河郫筒段综合整治工程美景呈现,牵动着郫县市民的心。“去河边玩没有?”成为人们见面的问候语,不少人还在微博、微信上发图,晒幸福的“河居生活”。

水,是生命之源,也是一座城市的魂。作为郫县人的“母亲河”—沱江河的改造,从2012年正式启动到2013年全面铺开建设,再到现在的生态河景景观效果初步显现,牵动着每一个郫县人的心,这不仅意味着身边环境的改善和优化,更关乎城市水系水景的再造重生和城市形象品味的更上层楼。

正是看到了实施沱江河综合整治对于郫县人民、郫县城市发展的重要性,郫县县委、县政府高瞻远瞩,将沱江河综合整治工程纳入郫县“十二五”期间重大民生工程,并作为“四大提升工程”之一的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和成都西门口卫星城建设“一年出形象”重大项目强力推进。沱江河综合整治即将完成的长青路至太清路段总长6.5公里,投入资金17亿元,着力打造集生态、文化、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滨河空间,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、满足市民工作生活需求,带动周边商圈的繁荣和区域价值的提升,以沱江河的华丽转身,鲜活注解“水润蜀都 生态郫县”的城市定位,助力如火如荼的成都西门口卫星城建设发展。

美景呈现 22个河心岛如绿珍珠镶嵌

如果站在高层建筑上看美景呈现的沱江河郫筒段,犹如一条流淌的翡翠玉带蜿蜒在郫县县城中心,散落在淙淙绿水中的22个河心岛,造型别致,乔、灌、花相间,绿化层次分明,立体感强,如同22个镶嵌在玉带上的绿珍珠,仔细一瞧,高低错落的河岸都建有亲水平台,市民在河边戏水,上河心岛游玩,简直巴适惨了。

一带碧水绿波荡漾,游园绿地鸟语花香……徜徉于蜿蜒别致的沱江河景观绿道上,扑面而来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,两岸郁郁葱葱的朴树、香樟等成排成行种植,形成了充沛的整体景观绿量,与河心岛上的高大乔木相映成趣;在色彩的搭配上,这里不仅有鲜艳欲滴的美人蕉、波斯菊,也有素净雅致的桂花、芦苇,一派青翠欲滴、花红柳绿的景观效果;此外,不少篮球场、健身广场和休闲场所等市政基础设施点缀其间,市民们三三两两、成群结队穿行于这片青翠的绿地和缤纷的花丛中,或欣赏风景,或锻炼身体。千年流淌的沱江河,正成为郫县中心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“在河边散散步,欣赏欣赏美景,对现在的我来说,就是最好的健身娱乐活动。”家住华夏小区的退休干部何人伦说,自从沱江河沿岸改造开放后,他每天都会跟老伴到这里转转。如今,每天从早到晚,或休闲,或健身,整个6.5公里的沱江河沿岸处处可见市民活动的身影,节假日,还常常出现“打拥堂”的现象。

在沱江河伏龙社区段,郫县本土画家王云川正在提笔写生:“这里环境幽静,适合作画,我准备做一个沱江河山水画系列,展现郫县生态风采。”家住梨园村的唐美玲,也常常带小孩来沿岸散步玩耍,“环境好、空气好,孩子玩的特别高兴。”铂金时代的住户,更是高兴地说,他们的房子都因为沱江河的改造大大升值了。

问计于民 启动重大民生工程

沱江河,历史上又名九曲江,起水于安德镇云丰村五社走马河的两河口,流经安德、友爱、郫筒、红光、犀浦,于安靖林湾村流入府河。沱江河是郫县的母亲河,历史上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,灌溉了两岸万顷良田,形成具有浓郁川西特色的农耕文化,承载了郫县人的美好回忆。

然而,近几十年来,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,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废水、农业污水、生活废水及城市垃圾的侵袭,沱江河河床淤塞,污染严重,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差,曾经清澈无比的河流,水质日益恶化,严重的时候在城区段俨然变成了一条黑臭河道。沿岸原有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滞后,远跟不上激增的城市人口。河道岸线两侧环境小品设施无设计感,公共资源浪费较大,河岸的可达性不强,亲水和滨水空间基本没有,河流存在感不强。

群众的居住生活现状更让人揪心,居住在沱江河沿岸的城镇居民没有自来水还打井取水,住房低矮潮湿,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。加快河道生态修复、重建河流生命、恢复水系活力、打造沿河景观,综合整治沱江河的愿望一直是每个郫县人心中的愿望。

群众利益无小事,群众关注的焦点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。一场拯救“母亲河”的工程由此拉开序幕。在努力建设“更加生态、更具品质、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”目标中,沱江河综合整治作为“四大提升工程”之一的生态环境提升工程,其“亮水、增绿、治污、理乱”作用将首当其冲,表率作用责无旁贷。

然而你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条沱江河,沱江河综合整治究竟怎样进行?从一开始,郫县县委、县政府就创新机制,把话语权交给群众,通过召开社情民意恳谈会,广泛听取民意诉求,汇集民智民力,让决策更加民主科学,更加符合群众意愿。

在广泛收集汇总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,沱江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引进了“中国园林景观第一股”—东方园林设计公司,按照“保护原生态、亲水、近水”的理念,突出“水润蜀都、生态郫县”的发展定位,综合考虑了河道拓宽、园林景观、文化元素、建筑形态、沿河控制等核心要素,突出沿河重点区域、重要节点、重大项目的功能定位,着力打造集生态、文化、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滨河空间。

提速再提速 沱江河改造仅用一年时间出成效

为尽快给广大市民建好一个生态优美、大气开敞、亮水亲水的滨河空间,沱江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一开始就努力抓好统筹安排,创新工作办法,精心组织,精心施工,严把质量关,科学合理调度,攻坚克难,加班加点抢抓工程进度,确保整治工程从拆迁到建成仅一年时间出成效。

沱江河郫筒段整治工程从2012年启动可研、立项等手续报批,到20133月启动城区段沿河40米范围的拆迁;因2013年“7.9洪灾”对伏龙片区群众造成了严重损失,沱江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38月庚即启动伏龙片区的拆迁工作,到201312月启动郫筒段水毁河堤修复和桥梁重建,再到20144月启动沿河绿化景观建设,工程进展一再提速。

“以前天天为菜市场的叫卖声困扰,现在伴着潺潺水声入眠。”沱江河畔“金色外滩”住户周先生说,以前河边就是一个菜市场,宰鸡宰鸭在市场中进行,污水横流臭气熏天,现在好了,推窗是满眼的绿意。“政府为了改善环境,可以说是投资巨大。”采访中,周先生带着我们来到一段树木葱茏的河岸,告诉我们那里原本是县财政局、工商局等单位的办公楼和家属院,在沱江河综合整治中,老房子让位于现在这个二三十米宽的河滨公园。

郫筒段项目完成后,沿河两岸新增加4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带;不少地段的河道,由五六米拓宽到20米,新增了22个河心岛景观;新建了一个40多亩的人工湖,以之为中心还将形成一个湿地公园;对沿河两岸113处污染源进行了截污治污;新建1个灯光篮球场、1个儿童游乐空间,以及5个乒乓球台、22组健身器材,增加了老百姓的健身休闲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;解决了城中村和棚户区内老百姓的居住环境;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,带动沿河产业和城市品质升级,构建城市板块高端化业态、景观化生态、特色化文态、现代化形态。

近水亲水 助力“大公园、大景区”建设

在“八河并流”的郫县,沱江河自西而东贯穿郫筒、红光、犀浦、安靖,串联着郫县主要城市组团,在郫筒街道境内,与成灌快铁相距仅300米,其综合整治工程不仅涉及面广、受益面大、投入资金多,而且影响深远,因此,工程从一开始就受到极大的关注。

整个沱江河改造特别注重市民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,以“绿”和“水”作为空间基质,构建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休闲活动空间。每隔两三百米就设计一个亲水平台,并设置充足的广场空间和连贯的滨河步道,让居民可以边漫步边领略沿岸风光,“近水”更“亲水”。并依托现有湿地资源,打造生态湿地公园,通过绿岛、生态湿地、滨水特色绿化带等的建设,发展湿地观光、摄影创作、艺术写生、生态体验和湿地观鸟等活动,形成“行看流水坐看云”的意境。此外,还将运用浮雕墙、文化柱、民俗广场等有独特特色的文化符号,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悠久的古蜀文化,让市民在近水亲水的同时,还能享受一场文化盛宴。

改造完成后的沱江河沿河,助推着郫县“大公园、大景区”建设,有如一条大动脉,源源不断地把新鲜的血液和生长能量输送到鹃城的每一个角落,吸引大量的人气、商气在此聚集,不仅将完善城市功能、满足市民工作生活需求,更将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升级,释放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,带动周边商圈的繁荣和区域价值的升值。